比特币被盗定性的法律探讨

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,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,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。然而,比特币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也为其带来了安全隐患,非法窃取比特币的行为时有发生。本文将探讨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问题,分析不同观点和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。
一、比特币的法律属性

比特币作为一种数字货币,其法律属性一直是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。一种观点认为,比特币是虚拟商品,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财产权益,应当受到刑法保护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比特币仅能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予以保护。
二、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争议

在司法实践中,对于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,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:
1. 观点一:构成盗窃罪

支持这一观点的法院认为,被害人付出对价后得到的比特币,不仅是虚拟商品,也代表着被害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享有的财产。因此,窃取比特币的行为应当定性为盗窃罪,受到刑法保护。
2. 观点二: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

反对这一观点的法院认为,比特币仅能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予以保护。因此,非法窃取比特币的行为应当定性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,而非盗窃罪。
三、不同地区法院的定性分歧

同一地区不同层级法院在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上存在分歧。例如,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认为凌某一、凌某二利用计算机技术非法窃取比特币案构成盗窃罪,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予以改判,认为因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存在极大金融风险,近年来我国对其管制趋严,不应将其视为财物来保护。
四、上海法院的观点

上海法院高级法官任素贤在《中国检察官》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,数字货币不是违禁品,但其财产属性也不能一概予以否定。在审理涉数字货币的案件时,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,综合考虑数字货币的法律属性和司法处置所面临的困难。
五、结论
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涉及法律属性、司法实践等多个方面。在司法实践中,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,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以确定比特币被盗的刑法定性。同时,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不断发展,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完善,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。